琵琶亭
袁枚〔清代〕
孤亭月落九江秋,弹过琵琶水尚愁。
今日芦花笑词客,不曾老大已飘流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孤独的亭子笼罩在九江的秋夜,月亮已经西沉,当年弹过琵琶的地方,江水仿佛还在哀愁不已。
如今芦花丛中的白花似乎在嘲笑我这个诗人,还未到年老体弱的年纪,却早已身世飘零四处奔走。
注释
孤亭:孤立的亭子。
芦花:芦絮。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。
简析
此诗以孤亭、月落、秋江勾连历史,借江水 “尚愁” 暗合《琵琶行》悲绪,时空交织中见苍凉。后句以芦花 “笑” 反衬自身漂泊,“不曾老大已飘流” 既自嘲多愁,又道尽未老先衰的人生慨叹,自然意象与个人感怀相融,显示出诗人早期诗作借古抒怀的性灵特质。
袁枚
袁枚(1716-1797)清代诗人、散文家。字子才,号简斋,晚年自号仓山居士、随园主人、随园老人。汉族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乾隆四年进士,历任溧水、江宁等县知县,有政绩,四十岁即告归。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,吟咏其中。广收诗弟子,女弟子尤众。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,与赵翼、蒋士铨合称“乾隆三大家”。 162篇诗文 514条名句
咏白海棠
曹雪芹〔清代〕
半卷湘帘半掩门,碾冰为土玉为盆。
偷来梨蕊三分白,借得梅花一缕魂。
月窟仙人缝缟袂,秋闺怨女拭啼痕。
娇羞默默同谁诉?倦倚西风夜已昏。
到石梁观瀑布
袁枚〔清代〕
天风肃肃衣裳飘,人声渐小滩声骄。
知是天台古石桥,一龙独跨山之凹。
高耸脊背横伸腰,其下嵌空走怒涛。
涛水来从华顶遥,分为左右瀑两条。
到此收束群流交,五叠六叠势益高。
一落千丈声怒号,如旗如布如狂蛟。
非雷非电非笙匏,银河飞落青松梢。
素车白马云中跑,势急欲下石阻挠。
回澜怒立猛欲跳,逢逢布鼓雷门敲。
水犀军向皋兰鏖,三千组练挥银刀。
四川崖壁齐动摇,伟哉铜殿造前朝。
五百罗汉如相招,我本钱塘儿弄潮。
到此使人意也消,心花怒开神理超。
高枕龙背持其尻,上视下视行周遭。
其奈冷泠雨溅袍,天风吹人立不牢。
北宫虽勇目已逃,恍如子在齐闻韶。
不图为乐如斯妙,得坐一刻胜千朝。
安得将身化巨鳌,看他万古长滔滔!